首页 教育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同步训练

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同步训练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某企业在100人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50名顾客表示新产品口味下滑,因此认定新产品开发失败,对产品可以进行下线处理。对该推理分析正…

7.1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某企业在100人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50名顾客表示新产品口味下滑,因此认定新产品开发失败,对产品可以进行下线处理。对该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①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②属于演绎推理

③属于科学归纳推理

④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在不少人眼中我国粮食连续丰产是理所当然的,但2021年罕见秋汛、涝灾致多地小麦晚播,2022年夏季极端干旱和持续高温影响秋粮抽穗授粉,加之应对病虫害暴发等灾害使得2022年粮食丰产的实现,是非常艰难的。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在对粮食产量的定量分析中找到了粮食丰产不易的原因

②运用整体性思维能形成对粮食丰产不易原因的完整认识

③使用求异法找到了自然灾害与粮食丰产不易的因果联系

④辩证思维在揭示粮食增产不易诸多原因中发挥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如画的诗词中往往凝聚古人无限的哲学和逻辑智慧。下列诗句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没有违背矛盾律要求

②“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属于归纳推理思维形态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

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征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1854年,伦敦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科研人员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最初都曾经饮用同一个公用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据此,他们推测问题应该出在公用水泵那边,后经调查,下水道的废水污染了公用水泵,从而引发了霍乱。对材料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②演绎推理中的联言推理

③归纳推理中的求同求异共用法

④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如果要在甲、乙两块土质不同的地里种玉米,并运用求异法确定玉米品种A是否比玉米品种B的产量高,播种时就应这样来安排实验,即(    )。

A.在甲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并且在乙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

B.在甲地种A品种玉米,在乙地种B品种玉米

C.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A品种玉米

D.在甲、乙两块地里都种B品种玉米

6.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该(    )。

①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②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

③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④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那么,这样的推理就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    )。

①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②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③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④推理所得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财会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300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因此,被盗案可能是两个人合伙作案。 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这是哪种推理?是否正确(   )

A.成立   假言推理   正确

B.成立   归纳推理   正确

C.不成立   归纳推理   不正确

D.不成立   演绎推理   不正确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流域用水增长过快局面得到有效控制。这里运用的辩证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演绎 C.综合 D.一分为二

10.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表示二者相联系的方面是(   )

①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虽是两种不同的推理,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

②演绎推理需要一般性的判断作为前提,而一般性的判断,是靠归纳推理来提供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

③演绎推理要依赖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也要依赖演绎推理理是相互区别的。

④归纳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演绎推理的结论具有必然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调查显示,北方读者更关注历史语言类,南方读者更关注经济管理类,东部读者更关注时尚流行类,西部读者更关注人文社科类。可见,不同地域的人阅读偏好是不同的。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 B.演绎 C.综合 D.比喻

12.作为思维方式,归纳是(  )

A.分解认识对象为不同方面 B.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

C.全面综合不同事物的要素 D.用一分为二的方式看事物

13.以下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②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

③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所有想当律师的人必须学法学,所以,他们都要学法学。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

A.他们有些想当律师 B.他们都想当律师

C.所有学法学的人都想当律师 D.有些学法学的人不是律师

15.下列对归纳推理表述正确的是(    )

①归纳推理是由个别推出一般的推理形式

②所有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③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④不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的范畴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下列关于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应具备的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科学方法,属于必然推理

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③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

④完全归纳推理可让人们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

17.为了收集有力证据,李女士在现场进行了仔细勘查,发现16号楼南侧墙体的外立面存在多处脱落的情况。经现场比对,墙体脱落碎片与李女士车体表面多处坠物碎片存在高度相似,而远离墙体的其它车辆未受损。物业公司则辩称,监控显示李女士车辆进入小区时,车身已有较为明显的损毁痕迹。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双方收集证据时运用了哪些归纳推理的方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一种龙虾一遇到强烈的气味就立即逃跑。但把这种龙虾的触须剪掉后,龙虾再遇到这种强烈气味就不再逃跑,这说明这种龙虾是用触须感知气味的。

结合材料,运用归纳推理的知识,分析这一研究运用的求因果方法,并写出推理过程。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老师傅想考考他的两个徒弟,于是对他们说:“给你们俩每人一簸箕花生,看每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这个问题你们俩谁能先回答?”

大徒弟听完,赶紧往家里跑,连饭也顾不得吃,急忙剥起来。二徒弟却不慌不忙地端着簸箕走回家去,先对着花生端详一阵,然后把肥的、瘦的,三个仁的、两个仁的,一个仁的花生,分别拣了几粒,总共不过一把,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剥开了皮,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有粉衣包着。

大徒弟从早晨一直剥到傍晚,才把一簸箕花生剥完,就急忙跑去向师傅报告。结果跑到一看,师弟已在师傅那里了。师傅见两个徒弟都到了,说:“二徒弟先到的,先回答问题吧!”二徒弟答道:“我剥了几粒花生,就知道所有的花生仁都有粉衣包着。”大徒弟这时才恍然大悟地说:“还是师弟比我聪明!”

大徒弟为什么说师弟比自己聪明呢?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事例一  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事例二  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

事例三  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的周期经常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一致。当太阳黑子数目增加时,磁暴的强度增大。当太阳黑子的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度降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

分析下列各个事例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哪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②④:该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②排除,④准确。

①:该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属于不科学的归纳推理,①正确。

③:该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参考数据较少,结论不一定准确,不属于科学归纳推理,③排除。

故本题选B。

2.C

【详解】①:材料主要体现了对粮食产量丰产不易的原因的分析,属于因果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①与题意不符。

②④:材料从2021年罕见秋汛涝灾、2022年夏季极端干旱和持续高温影响、病虫害暴发等多方面分析了2022年粮食丰产不易的原因,运用的是整体性思维和辩证思维,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中的分析是使用共变法找到了自然灾害与粮食丰产不易的因果联系,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3.D

【详解】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属于自然现象,没有违背矛盾律要求,①表述正确。

②:“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不体现归纳推理,②不符合题意。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③表述错误。

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概括性和间接性,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D

【详解】③:题目中“大多数死亡病例都曾经饮用同一个水泵汲取的水”这都是求同法的运用。题目中“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这是求异法的运用,③正确。

④: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材料中,科研人员发现,大多数死亡病例最初都曾经饮用同一个公用水泵汲取的水,而使用其他水泵或水井的人最初都没有感染霍乱。据此,他们推测问题应该出在公用水泵那边,这体现了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体现的是归纳推理,而该选项体现的是演绎推理,①排除。

②:试题反映的是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②排除。

故本题选D。

5.A

【详解】ABCD:求异法要求在同一条件或同一场合下,甲地、乙地条件不同,必须要求两种玉米种子在同一块地中播种才能相比较,即在甲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并且在乙地分片种A、B两种玉米,A正确,BCD错误。

故本题选A。

6.C

【详解】①: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①错误。

②③:为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第二,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②③正确。

④: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并不要求变或然推理为必然推理,④排除。

故本题选C。

7.A

【详解】①③: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①③正确。

②④: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其推理所得的结论未必科学,但由于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结论的可靠性往往较高。②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

8.C

【详解】ABCD:回答本题要掌握归纳推理的含义,这一结论不成立,这是归纳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虽然9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是可以搬动的,但30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单靠体力是搬不动的,所以,两人合伙作案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C入选,ABD排除。

故本题选C。

9.B

【详解】A: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归纳的思维方法,故A不选。

B:由“防洪减灾体系”到“河道萎缩态势”、“流域用水增长过快”体现了从一般的概念、原理推理出个别结论,体现了演绎的思维方法,故B入选。

C:综合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从部分到整体,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综合的思维方法,故C不选。

D:材料没有体现一分为二,故D不选。

故本题选B。

10.A

【详解】①②③: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虽是两种不同的推理,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演绎推理需要一般性的判断作为前提,而一般性的判断,是靠归纳推理来提供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演绎推理要依赖归纳推理,归纳推理也要依赖演绎推理理是相互区别的,故①②③入选。

④:选项④是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区别,不是二者之间的联系,不符合题意,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A:归纳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或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材料中人们通过调查获得东西南北各地区读者的爱好,从而推出一般性结论:不同地域的人阅读偏好是不同的,符合归纳思维推理方法,A符合题意。

B: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方法。而材料中是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不是演绎推理,B不符合题意。

C:综合是指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层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材料中仅仅是从个别性前提下推出了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不是运用综合思维方法,C不符合题意。

D:比喻是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是联想思维的方法,材料中仅仅是从个别性前提下推出了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不是联想思维,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2.B

【详解】A:分解认识对象为不同方面是指分析思维方法,A不符合题意。

B:归纳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或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有关对象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得到一些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以这些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B正确。

C:全面综合不同事物的要素是指综合思维方法,C不符合题意。

D:用一分为二的方式看事物是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具体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①④:归纳推理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推理,故①④正确。

②: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故②错误。

③: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具有必然性,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4.B

【详解】A:如果补充A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就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A错误;

B:补充B到题干,可得:所有想当律师的人必须学法学,他们都想当律师,所以,他们都要学法学,B正确;

C:补充C到题干构成的三段论就会违背“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的基本原则,C错误;

D:补充D到题干构成的三段论就会违背“前提有一否定,结论必是否定”的原则,D错误。

故本题选B。

15.C

【详解】①②④: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或然性,①④正确,②错误。

③:完全归纳推理属于必然推理的范畴,③错误。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②③: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②③正确。

①: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属于必然推理,①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④: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④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①双方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②对比墙体脱落碎片与车身上的坠物碎片存在高度相似运用了求同法探求事物间因果联系。③与远离墙体的其它车辆进行比对是运用求异法探求事物间因果联系。④调取监控发现车辆受损的其它可能性运用了剩余法探求事物间因果联系。

【分析】本题以高空坠物砸损为材料,从《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双方收集证据时运用了哪些归纳推理的方法,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信息:李女士在现场进行了仔细勘查,发现16号楼南侧墙体的外立面存在多处脱落的情况,墙体脱落碎片与李女士车体表面多处坠物碎片存在高度相似,而远离墙体的其它车辆未受损。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双方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对比墙体脱落碎片与车身上的坠物碎片存在高度相似运用了求同法探求事物间因果联系。与远离墙体的其它车辆进行比对是运用求异法探求事物间因果联系。

【点睛】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回答分析说明类问题,主要按以下思路进行:第一步,分析材料,把握主题,联想相关知识。第二步,围绕主题,回归教材,确认知识(细化知识要点并确认)。以试题反映出的问题为中心与教材联系,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第三步,紧扣题意,合理作答。通常,我们只要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用理论分析材料即可。

18.(1)材料反映了龙虾触须与气味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使用的是求异法。

(2)推理过程:

①先行情况,有一种龙虾遇到强烈气味逃跑作为研究的现象a。

②在正场合中出现:ABC等条件。

③在负场合中没有出现的是触须剪掉条件A,其他相关因素都是相同的:—BC。

因此,A与a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分析】背景素材:关于龙虾触须与气味之间关系的推理

考点考查: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的这一研究运用的求因果方法,并写出推理过程。需要调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推理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有一种龙虾一遇到强烈的气味就立即逃跑。但把这种龙虾的触须剪掉后,龙虾再遇到这种强烈气味就不再逃跑→可联系求异法的含义加以说明。

关键词②:有一种龙虾一遇到强烈的气味就立即逃跑。但把这种龙虾的触须剪掉后,龙虾再遇到这种强烈气味就不再逃跑,这说明这种龙虾是用触须感知气味的→可联系归纳推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19.①二徒弟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科学归纳法,在一簸箕花生中只剥了一小部分花生就得出同样的结论。②大徒弟说师弟比自己聪明,是因为师弟把几种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花生,进行典型分析,作了科学归纳,给一把花生剥皮自然要比给一簸箕花生剥皮,既节省时间又少费力气了,所以师弟的效率要比师兄高得多。

【分析】本题以师兄弟剥花生为主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逻辑与思维》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大徒弟为什么说师弟比自己聪明呢?考生结合试题材料与试题设问确定解答的知识角度主要是不完全归纳。知识要点: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典型意义上的归纳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第一,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第二,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材料信息:大徒弟听完,赶紧往家里跑,连饭也顾不得吃,急忙剥起来。二徒弟却不慌不忙地端着簸箕走回家去,先对着花生端详一阵,然后把肥的、瘦的,三个仁的、两个仁的,一个仁的花生,分别拣了几粒,总共不过一把,把几种不同类型的花生剥开了皮,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有粉衣包着。分析:大徒弟用的是完全归纳、师弟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把几种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花生,进行典型分析,作了科学归纳,效率要比师兄高得多。

【点睛】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的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与不完全归纳推理:(1)完全归纳推理在归纳中不具有典型性,典型意义上的归纳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2)为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第二,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例如,对双手摩擦生热、锯片摩擦生热、锉刀摩擦生热等多种现象的考察,因而结论的可靠度也就越高。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

3.不完全归纳推理:(1)必要性: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2)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20.事例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个情况不同。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事例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

事例三运用了共变法。随着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磁暴的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太阳黑子数量与磁暴强度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

【分析】背景素材:三个事例

考点考查:因果联系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分析题中各个事例运用了探求因果联系的哪种方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可联系事例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个情况不同。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事例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

有效信息②: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可联系事例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

有效信息③:当太阳黑子数目增加时,磁暴的强度增大。当太阳黑子的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度降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可联系事例三运用了共变法。随着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磁暴的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太阳黑子数量与磁暴强度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事例一运用了求异法。在两个场合中,许多情况都相同,只有个情况不同。植物不受光照射,它就失去绿色;植物受光照射,它就又重新得到绿色。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有没有光照,可能是植物有没有绿色的原因,因而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事例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把绿色植物移到黑暗地方,它就失去了绿色;再把它移到有光的地方,它又重新得到绿色。由此可知,光照和植物产生绿色可能有因果联系。

得分点②:事例二运用了求同法。棉花和积雪很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多,但都是疏松多孔的,这一共同点就可能是它们都有保温作用的原因+棉花能保温,积雪也能保持地面温度。据测定,新降落的雪有40%~50%的空气间隙。棉花是植物纤维,雪是水冻成的,它们很不相同,但两者都是疏松多孔的。可见,疏松多孔的东西可能有保温作用。

得分点③:事例三运用了共变法。随着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磁暴的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太阳黑子数量与磁暴强度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当太阳黑子数目增加时,磁暴的强度增大。当太阳黑子的数目减少时,磁暴的强度降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太阳黑子的出现可能是磁暴发生的原因。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5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