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卷(一)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卷(一)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

山东省潍坊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抽测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语文教学难道不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吗?所谓难以理解,一是语言,二在思想。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至于是否过时,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诚然,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课本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我爱这土地》也要知道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否则,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

语文学习学的岂止是文学,何况鲁迅的作品从不缺乏文学性:切切察察的长妈妈、细脚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头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闰土与偷瓜的猹、咸亨酒店柜台上没来得及落下的四个茴字……

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当我们记住了“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有个性的开头时,不如多读两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想一想鲁迅先生要祭奠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是谁,又为什么要去纪念。

材料二:

《鲁迅还在》,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为自己新书所起的题目。两年前,阎晶明去俄罗斯访问,作为俄国文学的热爱者,他希望能参观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讲解用的耳机后,最终也没能进入普希金故居。俄罗斯观众排起的长龙令他愿望落空。日程紧张,他不可能一直排队等着。阎晶明因此感慨。原来俄罗斯人是这样热爱自己民族的伟大诗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参观景象几乎每天如此时,他更加心生感慨,鲁迅什么时候能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有这样一种地位,有这样一种影响。作为长期从事鲁迅研究的专业人士,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人民日报》记者张贺采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以下是访谈节选。

记者:你说鲁迅还在,但鲁迅所面对的那个社会和时代已经过去了。鲁迅对今天的意义是什么?

阎晶明: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当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现实的作家,但我们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学作品,他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现实的漫长的历史,也把希望寄托于并不遥远的将来。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对今天而且对未来都会发生影响。鲁迅的立人思想同样具有深厚的内涵、民族精神与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宏愿。除了鲁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恒久性。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作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经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鲁迅的意义和作为经典作家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记者:近年来无论教科书增加还是减少鲁迅的作品,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为什么?

阎晶明:我自己曾写文章指出,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应该是讨论的问题,存在多少甚至也不应该像人们争论得那么敏感,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全集》是个庞大体系,选择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鲁迅的创作高度,又能体现鲁迅创作风格。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上更易接受,是应该具备的入选原则。比如杂文《夏三虫》《小杂感》《夜颂》等,从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语言之美,都应当是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品。时代总是向前,语文教学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选择的内容非常多,鲁迅作品在量变上的时多时少,并不具有那么值得争议的地方。其实,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

(摘编自《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删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总结起来有三,即占比过大、难度较高、内容与时代脱轨。

B. 早期白话文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学生在学习教材时会从中多一些了解。

C. 我们的文化责任,就是要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普希金在其民族中的地位一样。

D. 阅读鲁迅作品,感受他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多地理解其精神,这是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与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都需要我们去把握学习。

B. 语文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深厚内涵的思想,如鲁迅的立人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品格。

C. 鲁迅的意义和价值是恒久性的,是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在他生活的时代,更在当今和未来。

D. 在时代浪潮中,我们关注的不是鲁迅作品量的多少,而是需要以什么方式切合地让孩子接受。

3. 下列各项研习活动,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传统媒介研究:鲁迅主编的《莽原》《语丝》《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

B. 跨文化专题研讨会:鲁迅《域外小说集》《出了象牙之塔》《一个青年的梦》等译著。

C. 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会:鲁迅撰写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D. 学术论著研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历史的变迁》《小说备校》等专著。

4. 材料一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 《阿Q正传》是鲁迅代表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今天我们阅读它有何意义?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1. C    2. D    3. D    

4. 首先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对方观点,逐一批驳。先批驳鲁迅作品“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是无理取闹,接着用同时期的选文作事实反驳;然后就“是否过时”用事例论据和强而有力的反问,给予反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即重在看鲁迅作品的“用意”。    

5. 《阿Q正传》作为鲁迅代表作具有“永恒魅力”。它的思想性在于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和普遍的人性弱点;它的艺术性在于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在人物形象、叙述语言以及幽默、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上,体现了其艺术的独特性。阿Q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典型人物。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C.“我们的文化责任,就是要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与普希金在其民族中的地位一样”错误,根据原文“阎晶明特别强调,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可见,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D.“需要以什么方式”错,根据原文“应该讨论的是把鲁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应当讨论的是把什么样的鲁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学生面前”可知,他没有强调方式,而是强调内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A.鲁迅主编的杂志刊物,不符合“鲁迅还在”的主题,因其早已不再刊发,无法论证鲁迅精神仍流传。

B.译著是鲁迅翻译的作品,不是鲁迅自己的作品,故而不符合主题。

C.这些论文属于较为深入的语言文学理论研究,不太适合向社会传播。

D.针对“鲁迅还在”的主题,就记者提出的两个问题,本项更适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先说“关于‘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已经持续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是不少”,提出议题;随后用“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就应该退出教材,则有些无理取闹”来竖靶破论,列举“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中,胡适《我的母亲》、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理解带来太大阻碍”来反驳所谓“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的论点;

接着针对“至于是否过时”进行批驳:“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中蕴含的忧患、批判、抗争精神没有过时”。并以课文中其他需要了解时代背景的事例来论证;而“想要读懂鲁迅,先要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但这难道不是学习任何课文都要做的准备工作吗”“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揣摩种种隐喻、没有意识到阅读这类‘难读’文章的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则连续用反问进行反驳。

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时,不如多思考一下,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马克思在评价古希腊神话时使用过的‘永恒魅力’一词,实际上适用于古今中外一切可称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也正是这样一部拥有“永恒魅力”的经典伟大文学作品。阿Q的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身上带着的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无往而不利的精神胜利法、画押时悔恨自己画得不圆、麻木到听到声音才知道自己被打了一棍……这样的形象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带着人直面内心深处的软弱与黑暗,从而明白当时国民衰败的根源。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既是起点又是高峰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鲁迅的创作对当代文学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可见,他艺术魅力至今仍令人着迷,鲁迅先生在塑造他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手法,通过幽默夸张的语言,留下了无数经典言论“你也配姓赵?”“我祖上也曾阔过咧!”“儿子打了爸爸”等,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又能意识到其中的悲哀,令人笑中有泪。

阿Q可以说已经成为麻木愚昧国民的一个典型形象,必将“永恒”流传。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

唐弢

路边的小草悄悄地发了芽,随着时序,又悄悄地枯去了,这不过是跟着自然的法则在荣枯,说起来,毫不足奇。然而,即使是这样平庸的生息,这样不被注意的一根小草吧,对于受过它的荫覆的虫蚁,这变故却是一种悲哀——深切而不易于退去的悲哀。

我的对于死去的父亲,那哀念,也正如虫蚁之于小草,虽不足取,但于自己是深切的。他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泥土一盖上身,人们就把他从记忆里撵出,忘掉了,只有我还时时想起,又因这想起而苦恼,而悲哀而至于无法摆脱。

用来抵抗这无法摆脱的,我就只有写一点,写出那最使我怀念的一点来——我们有一种古老的意思,以为搦锄头柄人家的子弟,不需要多读书,因为那命运注定是种田坯。受了世俗观念播弄的父亲,只在私塾里念了两年书,所读的是什么呢?我不清楚,从他后来的谈话揣测起来,大概是《百家姓》和《幼学琼林》吧,但也说不定,说得定的,是他的对于失学的懊恨。他做的事太多,识的字太少了。每次当我看见他提起笔,颤巍巍地在纸上签名的时候,那脸色,总是非常黯淡,我明白:他的心是痛苦的。

这痛苦使他有了最大的决心。

我们村里虽然没有巨富之家,但小康是有的,高墙头,小老婆,鸦片烟枪,一件不少,只是找不出一个中学生。有钱人家的子弟,小学毕了业,就被送到钱庄里,南货店里,当学徒去了。贫穷的呢,留在乡下,是种田坯。

我也是种田坯之一。从我应该念书的时候起,家道更不如前了,按例,连进学校的福份也没有。但是父亲的决心,终于打破了那习惯,我不但进了学校,和富家子弟坐在一起,而且一年一年念下去,好像在和他们比赛似的。

对于绅士们,这也真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吧,因此招来了普遍的不满。而填补这不满的,是冷嘲和诬蔑,有一回,一个绅士甚至得意地说:

“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

在乡下,穷到卖田卖屋,一定会被看成没有出息,但还不足为奇,只有粪缸基地是不能卖的,一卖,这就把子孙的根基也卖掉了,据说后代就不会“发”。那位绅士的舌头,是尖成两叉的,他诬蔑了我的父亲,也断定了我的前途。说得那么肯定,不久,就纷纷传开去,连祖母和母亲也怀疑起来。以侮辱还侮辱,对于绅士们,父亲是决不宽容的,也不因谣言而灰心。我仍旧读着书。

然而穷人而要读书,毕竟还是一件大罪案。可恨我又没有使自己变成小孩的法术,竟一年一年长大起来,长大而犹读书,好像脸上给刺了字,更加见不得人了。

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这本家和父亲很相得,对于我的读书问题,从来没有当面反对过,自然,腹非一定是早已腹非了的,也许因为腹非得太久的缘故吧,这一回,终于忍不住了,他明明是知道我的年纪的,一见面就问道:

“长得多高大呀!像成人呢,几岁了?”

我一看来势不妙,低下头,一声不响。父亲回答道:“十四岁了!”

“真快!真快!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你的……嗨嗨!还在念书。”

“唔!”父亲含糊地答了一声。

“你到底预备给他干什么呢?这样下去,人家会笑话的!”这真是单刀直入。他说完了,拼命吸着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

“我看,还是找一着生意吧,三年学满,也可以有三五元钱一月,饭总可以吃人家的喽,还不要出学费。嗨!你真傻!现在是民国了呀,难道还想他读书赶考吗?况且,你家是世代种田的!嗨嗨!”

这“嗨嗨”颇有效力,父亲知道我不能再耽在乡下了,距高小毕业还差半年,就摒挡些钱,让我转学到上海去,从此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冷嘲和诬蔑,但我的父亲所受的,一定比先前更多,更厉害。

在上海过了一年,到得一九二八年春天,我就决定不再念书了。每天躲在家里,算算开学的日子近起来,我的心越是悲苦,但一点也没有法子想。开学了,一天,两天,三天,我完全绝望了。学校写信来问我为什么不再去读书,因为不愿意说出原因,就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再用功。

几天以后,得到上海方面一个远房亲戚的通知,说是有个工作可以为我介绍,连忙出来,不料机会已经错过,那位亲戚对父亲说:

“还是让他继续读书吧,我可以供给膳宿的。”

父亲立刻答应了,一面就计划怎样来酬谢他。我又进了那个学校,无条件的取消了不能用功的前言。

为了要筹措这几年学费,父亲卖去了仅有的几亩田,欠了不少债,受尽绅士们的非难轻蔑。等到我自己私下找到职业,坚决表示不再读书的时候,他已经因为经济的逼迫,神经失常。三年后,带着诬蔑和冷嘲,默默地死去了。

我先后读了十年书,仿佛犯了弥天大罪,辱没了祖宗似的,使绅士们不平了小半世。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这里的“平庸”不含贬义,只是平常的意思。其实父亲是一个老实、悲苦、执著的农民,他的遭遇令人为之心酸。

B. 父亲小时受到“世俗观念播弄”,只念了两年书就失学了,后来回想起来及其痛苦、悔恨。这是他日后下定决心、坚决要让儿子读书的重要原因。

C. 文章使用不少方言土语,如“搦锄头柄”“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这对多数读者来说,增加了阅读障碍,因此文学作品应尽量少用方言土语。

D. 文章叙事怀人,直抒胸臆,感人至深,因为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感而发,是“情动与中而形于言”。这也提示读者,作文不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

7. 关于文中“父亲带我到一个本家去拜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家和父亲彼此投合,不好当面反对“我”读书,然而心里对此是十分不以为然的。

B. 本家说“我家阿强是十六岁成家的”,意在暗示“我”年纪已不小,应该独立谋生了。

C. 本家拼命吸水烟,“仿佛水烟筒里出了妖孽似的”,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

D. 本家眼界狭小,认民国时期既然不能够“读书赶考”,因此也就没有必要继续读书。

8. 作者酷爱古典诗词,文章第一段即颇具诗性特征。试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9. 文章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艺术手法:比兴。文章先言小草与其荫覆下的虫蚁,以引出去世父亲与“我”的故事。二者关系相似,可谓“兴中含比”。
②表达效果:比兴手法的运用,既生动贴切地暗示了可怜的父亲与“我”的关系,也使情感抒发得更为含蓄深沉。    

9. ①刻画形象。父亲受尽冷嘲与诬蔑,却决不动摇,要“我”读书。以此为题,将命运悲苦、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动人。
②抒发情感。题目以饱蘸血和泪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对旧社会的愤懑、控诉之情。
③设置悬念。“决心”而能“种”,出人意料,让读者急欲读下去,一探究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增加了阅读障碍……”错误。文章中虽有不少方言土语,但比较容易理解;方言土语具有独特魅力,对塑造人物形象,凸显地域特色有较大作用,只要不过于偏僻或者滥用,是可以适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C.“通过比喻生动表现了其心理状态”错误。“仿佛水烟简里出了妖孽似的”只是“我”对那位本家拼命吸水烟时心理状态的一种想象,不能一看见有“仿佛”“似的”等喻词就认为是比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采用颇具诗性的比兴手法。“这样不被注意的一根小草吧,对于受过它的荫覆的虫蚁,这变故却是一种悲哀”,文章先说小草与其荫覆下的虫蚁的关系,小草虽然毫不足奇,但对于虫蚁来说,它的枯去却是悲哀的;从而引出父亲与“我”的故事,父亲与小草一般平庸,但之于我来说“死去的父亲,那哀念,也正如虫蚁之于小草,虽不足取,但于自己是深切的”,二者关系相似,可谓“兴中含比”。

比兴手法的使用,形象生动的暗示可怜的父亲与“我”的关系,也使情感抒发得更为含蓄深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含义以及作用的能力。

理解标题“种在污蔑里的决心”的作用,可以从一下几个角度考虑: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结合“而填补这不满的,是冷嘲和诬蔑,有一回,一个绅士甚至得意地说:‘连粪缸基地也卖把我了,还给读书,死不觉悟!’”“以侮辱还侮辱,对于绅士们,父亲是决不宽容的,也不因谣言而灰心。我仍旧读着书”等处可知,因为要供我读书,父亲受尽了冷嘲热讽,甚至是诬蔑,却决不动摇,要“我”读书。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命运悲苦、爱子情深的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更为鲜明动人。

从情感的表达方面,父亲因为供我读书而饱受的非议与污蔑,给我的内心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对父亲充满了感激、怀念之情:“但我的父亲所受的,一定比先前更多,更厉害”“他活得平庸,也死得平庸,泥土一盖上身,人们就把他从记忆里撵出,忘掉了,只有我还时时想起,又因这想起而苦恼,而悲哀而至于无法摆脱”,同时也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控诉“我先后读了十年书,仿佛犯了弥天大罪,辱没了祖宗似的,使绅士们不平了小半世。奴隶的命运竟是这样不容易摆脱的!”“我看见了周围的压迫、侮辱、剥削,看见了冷嘲和诬蔑,但是,也看见了种在这诬蔑里的决心,我是受着这决心的荫庇长大起来的”,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饱蘸作者的血和泪。

从表达的效果来看,以“种在污蔑里的决心”为题,设置悬念。“决心”而能“种”,出人意料;“污蔑里的决心”,令人与欲一探究竟,激起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子奇久围睢阳,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茶纸既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雀鼠又尽。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余才四百人。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并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皆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巡初守睢阳时,卒仅万人,城中居人亦且数万,巡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前后大小战凡四百余,杀贼卒十二万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自兴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 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文中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安徽一带。

B. 癸丑为干支之一。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

C. 陛下是臣民对帝王的尊称。本义为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以之代指帝王。

D. 胡虏本指匈奴,后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通称。本文中指安史叛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军主将张巡、许远认为,睢阳城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关系重大,一定不能放弃。因此,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决定坚守待援。

B. 睢阳城中的茶纸、马匹已经吃尽,于是捕雀捉鼠,雀鼠又已竭尽。四百将士自知必死无疑,但无一人想要叛变,后来城池终于陷落。

C. 尹子奇有感于张巡的忠义之行,想要保全他。贼众认为张巡忠于朝廷,深得军心,留之必为后患,尹子奇于是将他和部将一起杀害。

D. 张巡自起兵以来,未尝修造战具,总是取之于敌。每次战斗他都亲临战场,不用严刑峻法对待将士,却能以寡敌众,取得辉煌战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2)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生致许远于洛阳。

14. 张巡在战略、战术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和过人之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古代战国时的诸侯尚且相互救助,何况近在咫尺的各位(唐军)将帅呢!

(2)张巡临死时,神色自若,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许远被送往洛阳。    

14. ①战略上: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②战术上:随机应变,不主故常。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将士没有人敢不回去,又向前拼死作战。最终总能打败敌人。(张巡)又能以诚心待人,对待部下从不猜疑隐瞒。他遇上敌人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穷。他在军中号令严肃,赏罚分明,与众人同甘共苦,忍受严寒酷暑,所以部下都争相拼死效力。

“卒破敌”,“卒”最终,作“破”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

“又推诚待人”,“推诚”作“待人”的状语,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此处与《兰亭集序》‘岁在癸丑’中的‘癸丑’所指相同”错。《兰亭集序》中的“癸丑”为干支纪年,本文中为干支纪日。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因此……”错误。从原文来看,张巡、许远决定坚守待援,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将士饥饿疲弱,即使撤退也会被叛军追上,以致全军覆没;二是睢阳近处有其他唐军,可以等待他们救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救恤”,救助,救援;“密迩”,靠近,贴近,接近。

(2)“且”,快要,将要;“扬扬”,从容镇定的样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可知,张巡深谋远虑,顾全大局。

由“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陈,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可知,张巡随机应变,不主故常。

参考译文:

尹子奇(安禄山部将)长久围困睢阳,城中粮食都吃光了,(唐军将士)商议放弃城池向东撤走,张巡、许远讨论后,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假如放弃睢阳撤走,叛贼必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江淮一带就不保了。况且我军将士又饥又弱,想要撤退也一定走脱不了。古代战国时的诸侯尚且相互救助,何况近在咫尺的各位(唐军)将帅呢!不如坚守城池以待救援。”茶纸(包茶的纸)已经吃完,于是吃马,马吃完后,捕捉鸟雀,挖掘老鼠,鸟雀、老鼠又吃完了。人人知道必死无疑,却没有人叛变,剩下的仅有四百人。癸丑日,叛贼登上城墙,(唐军)将士疲弱不堪,无法作战。张巡面向西方(长安在睢阳之西)拜了又拜,说道:“臣下已竭尽全力,不能保全城池,活着既然不能报答陛下,死后当变成厉鬼杀害叛贼!”城池于是被攻陷,张巡、许远都被活捉。尹子奇问张巡道:“听说您每次作战,都眼角睁裂,牙齿咬碎,这是为何?”张巡说:“我志在吞灭叛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用刀撬开张巡的口,看见牙齿只剩下三四颗。尹子奇欣赏他的忠义,想要留下他。部下说:“张巡是坚守节操之人,最终也不会为我们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将成为后患。”于是连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一起杀掉。张巡临死时,神色自若,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许远被送往洛阳(洛阳为叛军都城)。张巡当初守卫睢阳时,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也将近好几万,张巡见一次面询问他们的姓名,以后再见没有不认识的。前前后后大大小小的战斗共四百多次,杀死叛军十二万人。张巡率军打仗,不依照古代兵法,而是教练作战阵势,命令部下将领各按自身想法去训练士兵。有人询问其中缘故,张巡说:“现在同敌人作战,他们像云、鸟一样忽合忽散,变化无常,几步之间,形势就已不同。临机应变,往往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如果动辄询问大将的意见,事情就来不及了,这是不懂得作战应变的道理。所以我让士兵知道将军的意思,将军了解士兵的情况,这样将军指挥士兵打仗,就像手指挥手指一样灵活自如。士兵与将领互相熟悉,人人能独立作战,不也很好吗?”自从起兵以来,武器都从敌人那里夺取,自己从不修造。每次作战,将士中如有人后退溃散,张巡就站在战场上,对将士说:“我不离开这里(以示与将士同生共死),你们为我回去,继续与敌人决战。”将士没有人敢不回去,又向前拼死作战。最终总能打败敌人。(张巡)又能以诚心待人,对待部下从不猜疑隐瞒。他遇上敌人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变化无穷。他在军中号令严肃,赏罚分明,与众人同甘共苦,忍受严寒酷暑,所以部下都争相拼死效力。张镐听说睢阳形势危急,(率领将士)倍道兼程,火速进兵。等到张镐赶到,睢阳城已陷落了三天。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镜湖夜泊有怀

李频

广水遥堤利物功,因思太守惠无穷。

自从版筑兴农隙,长与耕耘致岁丰。

涨接星津流荡漾,宽浮云岫动虚空。

想当战国开时有,范蠡扁舟祗此中

【注】①镜湖:东晋会稽太守马臻所筑,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以水平如镜,故名。②星津:星河,银河。③范蠡:越国大夫。辅佐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泛舟五湖(亦即太湖,地跨今江浙二省)。祗(zhǐ):只,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夜晚泊舟镜湖,因有所见而有所思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B. 颔联为流水对,两句意思贯串。“版筑”指土木营造,“农隙”指农闲时节。

C. 颈联运用夸张手法,极写镜湖面积之大、水量之多,蕴含着孤独渺小之感。

D. 尾联想象,倘若战国初即有此湖,范蠡就不必舍近图远,会乘舟归隐于此。

16. 诗人在诗歌首联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指出担任地方官如果尽心尽力,就会受到人们怀念。诗中谈到哪些担任地方官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兴修水利,造福百姓。马臻太守发动百姓,修筑长堤,使镜湖不为民害,尽得灌溉之利。
②爱惜民力,不违农时。马臻太守农闲时节修筑堤岸,不会妨碍农作,影响百姓收成。
③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马臻太守深知水利为先之理,能够顺应民意,利用地利,惠及人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蕴含着孤独渺小之感”错。本诗颈联写法受到杜甫《登岳阳楼》的影响,但情感完全不同。杜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写洞庭湖浩瀚无边,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转写自身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在诗境极阔、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蕴含着自身的孤独渺小之感。本诗则借描绘镜湖的阔大之景,赞美它益于万物、利于灌溉的功劳,赞颂了造福百姓、富国利民的马臻太守,写景之中全无自身孤独渺小之感。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由“广水遥堤利物功,因思太守惠无穷”分析可知,诗人夜晚泊舟镜湖,遥遥看到马臻太守修筑的长堤与镜湖,想到这些都是太守的功劳,为一方百姓造福,可见为官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的重要性。

由“自从版筑兴农隙,长与耕耘致岁丰”分析可知,马臻太守在农闲时节修筑堤岸,使镜湖不为民害,尽得灌溉之利,百姓年年丰收。由此可见,太守爱惜民力,不违农时。

修筑堤坝就在镜湖边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治理地方时,太守深知水利为先之理,能够顺应民意,利用地利,惠及人民。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不仅描写了蜀道险峻的地势,也通过“___,___”两句表达对剑阁防御的担忧。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一句写晨光微弱,担心行程;“_____”一句写日光黯淡,暮色将至。

(3)古人常用“鸥”这一意象表达闲居之意或漂泊之感。唐代诗人杜甫就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所守或匪亲    ②. 化为狼与豺    ③. 恨晨光之熹微    ④. 景翳翳以将入    ⑤. 舍南舍北皆春水    ⑥. 但见群鸥日日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匪”“熹”“景”“翳”“鸥”。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    ),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遒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_________,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    ),绣在旗袍上的凤凰(    )。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往往    触目皆是    比肩    栩栩如生 B. 常常    触目皆是    媲美    惟妙惟肖

C. 往往    俯拾皆是    比肩    惟妙惟肖 D. 常常    俯拾皆是    媲美    栩栩如生

19.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20.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的小篆,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而到了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则是隶书。

B. 文中提到的评书有叙事文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叙事文体源远流长,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爱情故事。

C.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體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等。

D. 文中提到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人定”。

【答案】18 A    19. D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往往:是对某种规律性的总结,不用于主观意愿,侧重过去式。常常:侧重于经常性,多用于主观意愿,一般现在时态。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侧重对过去的总结,应选“往往”。

第二空,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而易得。“街上的店铺”适合于眼睛看到的,应选“触目皆是”。

第三空,比肩:比喻相当;比美。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此处强调估衣街裁缝技艺高,和五大道的洋人的手艺相当。应用“比肩”。

第四空,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多用于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多用于艺术手法,比如表演。语境中用来形容衣服上的凤凰图案逼真,应选“栩栩如生”。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本题四个选项中,从语序上分析,“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从京剧本身的特点来说的,而“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则是从其作用来说的,因此“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应在前,故排除B项。

从语法结构分析,“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说的是“京剧”,而不是“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故排除AC。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爱情故事”表述错误,《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期的爱情故事。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21. 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三个阶段,请概括其中的两个阶段。(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将一种经过基因工程加工的“溶瘤病毒”注射入肿瘤部位,病毒就会成千上万地高速复制,最终撑破肿瘤细胞,肿瘤也就溶解了。但也因此使部分肿瘤细胞进入血液,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其他部位,从而导致肿瘤的转移。此时,如果对病人肿瘤部位加热,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而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

(1)第一阶段:注射“溶瘤病毒”使肿瘤溶解;

(2)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    ②. 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

考生要先理清文段的层次,找出三个阶段对应文句,概括第二阶段可抓住“此时,如果对肿瘤病人肿瘤部位加热”这一起领句,再根据“人体会大量产生一种叫热休克蛋白的特殊物质”分析,概括出第二阶段为:加热肿瘤部位产生热休克蛋白。

概括第三阶段可抓住“热休克蛋白可以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在全身‘追杀’肿瘤的残部”分析,概括出第二阶段为:热休克蛋白训练免疫系统消除肿瘤残部。

22.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如今,外卖小哥在大街小巷穿梭的身影,足以说明网络餐饮服务行业的火爆程度。然而,网上外卖商户却良莠不齐,使得网上外卖的食品毫无安全可言。食品安全大于天,出台新规就能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只要新规对第三方平台提出明确要求,就能消除网络餐饮服务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

①网上外卖商户良莠不齐不一定使得网上外卖的食品毫无安全可言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②出台新规不一定就能完全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行业;    ②. ③对第三方平台提出明确要求,不一定就能消除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出台新规就能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只要新规对第三方平台提出明确要求,就能消除网络餐饮服务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因为“出台新规不一定能规范网络餐饮服务行业”“对第三方平台提出明确要求,不一定能消除网络餐饮服务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隐患”。

四.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士居多,名校毕业……近日,武汉大学公示的辅导员录取名单引发热议,不少论调认为博士当辅导员是学历贬值、社会内卷的表现。近年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清华硕博任职街道”“高考状元当游戏主播”……有关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屡屡引发舆论关注。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提炼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联系社会生活,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有思想性;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尽其才方为上,勇于取舍实为佳

“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登上热搜,引来了“人才浪费”“学历不值钱”的争论,更加引发了我们对于学历与职业的思考。我们应该勇于打破传统就业观念,理性认识学历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人尽其才方为上,勇于取舍实为佳。

诚然,希望通过高学历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无可厚非,但学历不是就业的唯—衡量标准,是否能够实现学以致用,是否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问题的实质。面对争议,缪元颖回应说:“我一直有一个警察梦,从小崇拜警察。在公安里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跟一直以来所学是有衔接的,能够发挥所长、惩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正是学以致用,尽展所学,实现梦想,激发了他的职业选择。

缪元颖不被“职业必须匹配学历”的传统观念所局限,而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年一篇《北大毕业生长安卖肉》的报道,也曾引发人们“人才浪费”“学历不值钱”的争论。因为卖猪肉,陆步轩饱受争议,有人觉得他白白在北大读书,没有出息。时隔多年,他用行动赢得了人生的辉煌,证明了自己职业选择的正确。回馈母校,捐款9个亿,书写了一个北大校友的胸襟。可见,抛开学历与职业必须匹配的陈旧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绽放人生的光彩。

新时代的青年,就业选择除了追求个人的发展,更应与国家紧密相连。2016年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她毅然选择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重回家乡最贫困的地方。全村103户贫困户未脱贫,11个自然屯有5个屯未实现道路硬化,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面对困难,她迎难而上,带着大家奋斗前行,原来的“空壳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38万元,村民的生活有了希望。黄文秀用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学历与职业的解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乔·麦克唐纳曾说:“如果自身伟大,任何工作你都不会觉得渺小。”

耶鲁村官秦珥飞放弃百万年薪,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昭示了自己对学历与职业的思考。为当地发展默默奉献,改善灌溉系统,修建现代化敬老院,助力乡村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与耶鲁的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斗转星移,2017年8月,当第二个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时,秦明飞再次婉拒了组织上的提拔。他说:“这六年我过得很开心,我的价值在农村,这条路才刚刚开始走,还要继续。”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出于秦月飞内心的选择,出于对家国深切的爱,这样的职业选择是“人才浪费”吗?

在面临学历与职业选择的时候,要勇于打破陈旧观念,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希望我们可以坚定信念,时刻铭记:人尽其才方为上,勇于取舍实为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分析材料。

本题旨在引发青年学子对“学历与职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进行讨论,以及对自身择业观进行思考。引导考生自我定位,思考人生责任,体现了高考核心素养的“一体四翼”要求。

材料围绕武汉大学录取的高学历辅导员以及“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清华硕博任职街道”“高考状元当游戏主播”等事情引发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问题。材料所说的毕业生以高学历从事与学历不相匹配的工作,学历和职业的落差,“高学低就”的境况,引发舆论关注。“高学低就”“人才浪费”“学历不值钱”等应是材料的重点,意在引导考生去关注、去认识、去思考“学历与职业”“学历与能力”“职业与学业”“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通过理性思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历不是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真正重要的是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考生所持立场应体现积极健康的心态,充满正能量。

2.分析文体。

结合材料,提炼观点,写一篇文章。从题干的提示来看,应该侧重于论述类文本。

【立意】1.职业无高下,学以致用为首选。

2.职业无高下,人尽其才最关键。

3.何必学历约束,适宜职业最佳。

4.去高就之浮名,得学历之实用。

【素材】1.然而,这种剑走偏锋是不是人才浪费,还得多角度来看待。至少对当事人而言,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对于为什么会选择当辅警,缪元颖本人回应:“能够发挥所长、整治犯罪,会很有成就感。”缪元颖透露,干辅警的工资收入并不高,“真的是出于爱好干这项工作”。

客观来看,缪元颖的境遇也算不上“高学低就”“人才浪费”,与过往引发争议的“研究生送外卖”“海归做保姆”等情形不同,缪元颖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高度相关。

缪元颖在采访中也强调,自己所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专业,对于DNA的检验,本就在专业领域之内。从报道中看,缪元颖在成都高新分局还成立了“缪元颖博士工作室”,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并因工作业绩而获得了表彰。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职业显然也让他收获了足够“荣誉感”和“价值感”。

2. 打破成见,从自身出发。尽管当地公安部门一再强调博士后本人进入的是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是作为专家型人才专门引进的,但一般人还是愿意从对辅警的传统印象上来理解。新闻上热搜,恐怕正是因为博士与辅警之间巨大的社会观感落差所致。其实,大众完全不必这样,对于任何人来说,梦想落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与博士对应的,应该是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大公司,而与辅警对应的,或许是一般待就业人员。这样的惊奇,符合一般观感,也是生活中的常态。常态并不意味着必然,工作结合爱好,梦想落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缪博士能够进入基层警局,勇敢地接受辅警这个身份,除了他是备受礼遇的专家型人才之外,也与其个人的人生选择密不可分。何况,除了“圆梦”,博士后做辅警,与他做研究、做课题其实并无太大的区别。他的“专业和目前工作完全吻合,能一展所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63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列表(18)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