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精品解析: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精品解析:天津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天津一中2022–2023–2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I…

天津一中202220232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质量调查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I卷第1至第2页,第II卷第3至第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32分)

一、(共2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              、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从硝烟弥漫、                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              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                 、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声相应        艰苦卓绝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B. 同日而论        艰苦卓绝        栉风沐雨        集腋成裘

C. 同声相应        艰难竭蹶        筚路蓝缕        众擎易举

D. 同日而论        艰难竭蹶        栉风沐雨        众擎易举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B.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C.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

D. 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B.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C.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价值理念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D.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同声相应:同类事物相互感应。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同日而论:相提并论。语境是“小家同大国”互相感应,第一处选填“同声相应”。

第二空,艰难竭蹶:“竭蹶”是赶路跌跌撞撞的样子,引申为资财匮乏。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语境是修饰革命战争年代,应选“艰苦卓绝”;

第三空,筚路蓝缕:意思是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栉风沐雨:意思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常作谓语、状语。语境是“建设岁月”,故选“筚路蓝缕”;

第四空,集腋成裘:珍贵美好的事物积少成多。众擎易举:许多人一齐用力,就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事情就容易成功。这里后面在说“聚沙成塔”,强调积少成多,应用“集腋成裘”。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题括号上文语境为“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补写部分首句应承接上文话题,应选与之话题一致的“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排除A、D;

此外“站在某地,回望什么,生出什么情感”这样的结构符合逻辑顺序,应该排除B。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题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无论是……还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二是“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结构混乱。

A.“无论是……还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排除;

C.“无论是……还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后面分句结构混乱,应排除;

D.“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都有着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结构混乱,应排除。

故选B。

4. 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尝辄止         目不交睫         央浼(měi)        狡狯(kuài)

B. 断井颓垣         向喁而泣         迂讷(nà)         雇佣(yōng)

C. 交头结耳         浮光略影         迤逦(yí)         宽宥(yòu)

D. 沸反盈天         走投无路         监生(jiàn)        缪误(mi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向喁而泣”的“喁”应写作“隅”;“迂讷”的“讷”应读作“nè”;

C.“交头结耳”的“结”应写作“接”;“浮光略影 ”的“略”应写作“掠”;“迤逦”的“迤”应读作“yǐ”;

D.“缪误”的“缪”应写作“谬”。

故选A。

5.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福禄)     虽董之以严刑(督察)      河海不择细流(选择)

B. 莫不殷忧而道著(忧愁的样子)   承天景命(大)    韩魏之经营(苦心谋划)

C. 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     膏泽斯民(施恩)    简能而任之(选拔)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持)   君实或见恕(被)  洎牧以谗诛(自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

董,督责。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择,通“释”,舍弃、挑剔。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

B.殷,深切。句意: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

经营:指金玉珍宝等物。句意:韩国魏国的金玉珍宝。

D.劫:胁迫。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你或许能够原谅我。

故选C。

6. 下列语句和成语中的加点词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克己复礼

B.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机立断

C.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殒身不恤

D. 诸侯之所大患                          防患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能够/克制,约束;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B.处于/面临;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面临紧急关头,毫不犹豫地作出决断。 

C.两个“顾”都是顾念,顾惜的意思;句意: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上策/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D. 担心,忧虑/事故,灾害;句意: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在事故、灾害发生之前做好防范准备。

故选C。

7.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辄倾数家之产              ②貌恭而不心服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人君当神器之重            ⑤谨庠序之教             ⑥成以其小,劣之

⑦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⑧意洞手书               ⑨卒不忍独善其身

A. ①⑥⑨ B. ②⑦⑧ C. ③④⑤ D. ①⑥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倾,使动用法,使……倾尽、耗尽所有。句意: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②貌,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③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句意: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④重,形容词作名词,重大使命。句意: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⑤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注重学校的教育。

⑥劣,意动用法,以……为劣。句意:成名以为蟋蟀的个头小,认为它不好。

⑦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装。句意: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装着喂养它。

⑧手,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意洞亲笔书写。

⑨善,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句意:最终不忍心独自保全自己。

据此分析出,②⑦⑧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B。

8. 下列选项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震之以威怒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 夫晋,何厌之有           苟以天下之大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威怒震之”/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是一样啊。

B.省略句,省略介词,“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句意:那长桥卧在水面上,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点/支撑房梁的柱子,比南边田地里的农夫还要多。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

D.都是被动句,正常语序为“为……所”“见”表被动。句意:使自己被别人的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

故选D。

9. 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里高尔《套中人》契诃夫短篇小说巨匠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清代蒲松龄长篇章回小说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临川先生史论北宋政治家
D“钩心斗角”《樊川文集》借古讽今骈散结合,铺排夸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格里高尔”错误,应为“别里科夫”。

B.“长篇章回小说”错误,应为“文言短篇小说集”。

C.“临川先生”错误,应为“魏征”;“史论”应为“奏章”;“北宋”应为“唐朝”。

故选D。

10. 作者有意通过大观园来展现自己的理想乐土,比如说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就种满了什么植物,以隐喻林黛玉孤标傲世的高尚节操,并与馆名相呼应?(   )

A 梅 B. 兰 C. 竹 D. 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

黛玉所居的潇湘馆中,竹子最为显眼。竹子纤细挺拔、不畏严寒的特性使其本身带有一种细柔文雅又高傲的象征意义。潇湘馆的青青翠竹,也是黛玉一腔幽怨之情的最好吐露和最佳寄托。

故选C。

二、(共2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刘启)

材料二: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闭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臣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悲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已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选自宋代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纂组:赤色丝带。②粢(cí)盛(chéng):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1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女红害,则寒之原也             原:原因

B 强毋攘弱,众毋暴寡             攘:侵夺

C.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     率:做表率

D. 人致己力                       致:尽,用尽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A. 鼎铛玉石 B. 载舟覆舟

C. 蚕食诸侯 D. 安土乐业

13.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B. 犯上之所恶                /  杳不知其所之也

C. 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14. 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异曲同工,都强调了“保民”的重要性,指出保障民生,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

B. 材料二中王安石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观,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的观点一致。

C. 无论是景帝下诏要严惩贪官,还是王安石主张惩罚“伤天下之教者”,都是为了警示他人,更好地治理国家。

D.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景帝将帝后的勤勉与贪官的伪诈对比,进而提出要严惩昏乱不明、无所作为的官吏;王安石则通过古今对比,直言正是皇帝不能一视同仁,内外一致,并且理财无方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与官吏无关。

15.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2)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答案】11 A    12. D    13. C    14. D    

15. (1)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

(2)如果能够按照正确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A. 原:根原。 句意: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闻,使动用法,使……听到。句意: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

A. 鼎,意动用法,把宝鼎看作……。句意:把宝鼎当成铁锅,把美玉当成石头。

B. 覆,倾覆 。句意:民众如同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

C. 蚕,名称作状语,像蚕一样。 句意: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D. 乐,使动用法,使……乐。句意:百姓安居乐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则,副词,就是/连词,那么。句意: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用尽他们的谋略。

B. 之,主谓间,取独/动词,到。 句意:触犯了皇上所厌恶的事情/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C. 因,都是介词,依靠。句意:大概是凭借天下人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 以,连词,因为/连词,才。句意:大概是因为理财没有方法/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安石则通过古今对比,直言正是皇帝不能一视同仁,内外一致,并且理财无方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与官吏无关”错。原文“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悲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已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据此看出,并未用对比手法,也没有说皇上理财无方造成后果。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登”,收成不好;“咎”,原因;“安在”,宾语前置句,即“在安”,在哪里。

(2)“诚”,果真;“以”,按照;“固”,确实。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原;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产生的根原。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各自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

材料二:

如今陛下亲自践行节俭,为天下百姓做表率,这是身边通达显贵的臣子所能亲眼看见的。然而后宫嫔妃奢侈无节制,触犯了皇上所厌恶的事情,损害了天下的教化,还有做得更严重的。没听说朝廷对这些人进行放逐,来昭示天下。我私下审察前代治理财政的方法,大概是凭借天下人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用天下的钱财来提供天下人的需要。自古以来治理天下,没有帝王担心财物不足,而是担心治理财政没有方法。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倾尽自己的力量来增加天下的财富,然而您私下担心困穷,大概是因为理财没有方法,而有关部门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变通。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

第II卷(68分)

16. 请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①《登岳阳楼》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素月分辉,明河共影,____________。(《念奴娇·过洞庭》)

③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桂枝香·金陵怀古》)

④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是“____________”。

⑤《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吴楚东南坼    ②.  乾坤日夜浮    ③. 表里俱澄澈    ④. 归帆去棹残阳里    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 钉头磷磷    ⑦. 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坼、乾坤、俱、澄澈、棹、嬴、磷、庾、粟。

三、(共1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路遥

除夕之夜,欢乐的气氛笼罩着我们的村庄。家家窗前点上了灯笼,院子里地上铺上炸得粉碎的红红绿绿的炮皮。在那些贴着窗花和对联的土窑洞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八碗”。说是八碗,实际上主要是把各种形状和式样的肥肉块子装在八个碗中。农村人虽然富了,他们的肠胃仍需要油水。好,那就尽情地吃吧。拣肥的吃,放开肚量吃吧,而今这样好的年头,又是自己喂的猪,不吃做什么!

父亲吃了一老碗肥肉,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拿起旱烟锅,自个儿笑眯眯地抽起了烟。他舒服地吐纳着烟雾,安逸地仰靠在铺盖卷上,享乐的神态使我高兴。我突然冒出了一个新鲜的念头:我为什么不用收录机录下父亲的一段声音呢?父亲显然对这事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跃跃欲试,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你随便说什么都行。比如说你这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那天,也正像今天一样,过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行!好,那我就再给咱往下说……”

“提起那年头,真叫人没法说。冬天的时候,公社把各大队抽来的民工都集中到寺佛村,白天大干,晚上夜战,连轴转到了年底。那天早上我回家时,你们母子几个围坐在炕上哭鼻子哩。哭什么哩?那年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过年要甚没甚。旁人家都还割了几斤肉,咱们家我没回来,连一点肉皮皮都没有。当时,我折转身就往县城跑。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

“进了县城,我赶忙跑到了肉食门市部,一看,门关得死死的。我来到后门上,门也关着,不过听见里面有人咳嗽。我站着,不敢捣门,为甚?怕。怕什么?当时也说不清。过了一会,我突然冒出了个好主意,哼,别看你老子是个笨老百姓,到紧火时,脑瓜子还聪敏着哩。我想,如果我说我是县委书记的亲戚,他们还敢不卖给我肉吗?”

“就这样,我硬着头皮敲开了肉食门市部的后门。门先是开了一条缝,露出一颗胖头。还没等胖头开口,我就忙开口说是县上冯书记的亲戚。胖头问什么事?我对他说,冯书记让你们割几斤肉。他问我割几斤,我慌忙从怀里掏出了全部的钱——一共四块。我问他一斤多少价钱?他说一斤八毛钱。我说,那就割五斤吧。不过,我当时心里暗暗叫苦:我原来只想割上二斤肉,够你们母子几个吃一顿就行了,你们母子一年几乎没喝一口肉腥汤哩。我想余下两块多钱,给你妈买一块羊肚子毛巾——她头上那块毛巾已经包了两年,又脏又烂;再给你们几个娃娃买些鞭炮。吃肉放炮,这才算过年呀。可眼下我想,一个县委书记的亲戚走一回后门,怎能只割二斤肉呢?我就只好咬咬牙把四块钱都破费了。但不管怎样,我总算割到了肉,而且是一块多么肥的刀口肉啊!”

“我正在街上走,一个叫化子拦住了我的路。我一看,这不是叫化子,是和我一块当民工的高五,他老婆有病,他本人已经熬得只剩下一把干骨头。高五挡住我,问我在什么地方割了这么一块好肉?我没敢给他实说,就撒谎说,我的肉是从一个外地人手里买的。高五忙问我,那个外地人现在在什么地方?我说人家早走了。高五一脸哭相对我说,直到今早上才向别人央告着借了几个钱,可现在又连一点肉也买不到了。他说大人怎样也可以,可娃娃们不行呀,大哭小叫的……他瞅了一眼我手里提的这块肉,可怜巴巴地说,能不能给他分一点呢?我舍不得这么肥的肉给他分,就对他说是这肉是高价买的。他忙问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一块六一斤。不料高五说一块六就一块六,你给我分上二斤!我迟疑了一下,对他说,那好,咱两个一劈两半。就这样,高五拿了二斤半肉,把四块钱塞到我手里,笑呵呵地走了,倒好像是他占了我的便宜。好,我来时拿四块钱,现在还是四块钱,可手里却提了二斤半的一条子肥肉。这肉等于是我在路上白捡的。好运气!”

“我马上到铺子里给你妈买了一条新毛巾,给你们几个娃娃买几串鞭炮。还剩了七毛钱,又买了几颗洋糖……这辈子没有哪一天比这一天再高兴不过了。高兴什么哩?高兴你妈和你们几个娃娃过这个年总算能吃一顿肉了。而且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

我“啪”一下关住了收录机,什么话也没说,丢下父亲,心情沉重地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此刻,晴朗的夜空星光灿烂,和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相辉映,一片富丽景象。远处传来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夹杂着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村庄正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此刻这一切给我的心灵带来无限温馨和慰藉……

(有删改)

材料二: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摘自《祝福》)

1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通过我想用收录机录下父亲声音的这一新鲜念头,引出父亲对于“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的回忆。

B. 小说中反复提到“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意在表现父亲不善言辞,塑造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形象。

C. 与父亲同为民工的高五家庭也非常困难,我对父亲占其便宜的做法是不认同的,“心情沉重”既为父亲的做法感到痛心,也为曾经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的艰难感到难过。这也是我一个人来到院子里的原因之一。

D. “作家的劳动是要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本文注重从小人物感受大时代,父亲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但是作者却通过他展现了一段极其贫困的艰难岁月。

18. 本文尾段与鲁迅小说《祝福》尾段都写到了爆竹声,描绘了过年时的庆祝场景,试比较两处环境氛围是否相同?同时,这两段环境描写在表达小说的主旨上各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9. 这篇小说读来真实可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20. 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环境总是和人物的性格、命运密切相关。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竟是因为用欺骗的方法让家人在“年关总算能吃一顿肉”“有了新头巾”“能放鞭炮了”。欺骗、高价转手卖肉的这种道德缺失的行为背后,贫穷的大背景是重要原因。

B.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山神庙”也成为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但造成他命运转折的根本原因不是风雪,而是那横行不法的邪恶势力,是那个黑暗的时代。

C. 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合情合理,《变形记》用离奇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生活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D.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答案】17. B    18. 本文:过年景象富丽欢乐有生气,赞美了富裕起来的农村,与过去的贫困形成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正富裕起来才能避免贫穷所导致的道德失范的主旨。

《祝福》:过年景象虽热闹却也沉闷,与样林嫂的悲剧形成对比,揭示出封建礼教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社会现实。    

19. ①情节上:第一人称叙述;情节的推进合乎情理。
②人物上:细节描写,比如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人物形象的立体化,父亲既有家庭责任感,又有欺骗别人占别人便宜的市侩狡黠。
③环境上:通过收录机、肉食门市部等真实描写出特定的时代环境。
④语言上:多使用方言,有极强的口语化色彩。    20. D

【解析】

【17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意在表现父亲不善言辞,塑造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形象”错。“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父亲的语言细节描写,反映出他回忆往事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贫穷的生活实在不堪回首;另一方面,父亲高价卖肉给高五,还白得两斤半肥肉,毛巾、鞭炮、糖都有了,一家子皆大欢喜,多年后想起,父亲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及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本文尾段。“村中各家窗前摇曳的灯笼”“一片富丽景象”“密集的锣鼓点和丝弦声”“孩子们欢乐的笑闹声”“节日的气氛”“远远近近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和平的硝烟”,这些都渲染出一派平安喜乐的年节气氛,反映出新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的图景。只有老百姓的物质生活真正得到改善了,才会有日常的欢乐,即物质是幸福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祝福》尾段。“极响的爆竹声”“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繁响”“祝福的空气”,鲁镇过年祝福的场景,嘈杂零乱,阴郁压抑,祝福礼属于鲁四老爷这种有钱人家的,贫穷的百姓仍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鲁镇过年的热闹场景更与祥林嫂的凄凉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人性的冷漠自私,麻木愚昧。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并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篇小说中的故事读来真实可感,首先是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而第一人称的作用之一就是使情节的推进真实而合乎情理。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亲切,给人以自然真实之感,情节设计合情合理,反映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的生活情形,这是小说故事真实可感的最主要原因。

人物上,对父亲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细腻传神,如父亲回忆往事时“这怎说哩”“我这样说你看行不行”“真叫人没法说”,还有关于高价卖肉给高五,白得两斤半的肥肉的自言自语,都体现出强烈的小农意识,既为自己占得便宜而高兴,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符合人物的形象;“我恨我。一个男人,就这么无能啊!我当时想,我今天出去就是抢也要抢回几斤肉来”,表现父亲的家庭责任感。这些给人以无比真实的生活感受。

环境上,通过特有的事物及称谓,比如“收音机”“肉食门市场”“羊肚子毛巾”“民工”“洋糖”,给人以强烈而真实的年代感和生活感,充满人间烟火气。

语言上,小说多用口语和方言词汇,如父亲的话语“哈呀,这怎说哩……好,叫我想一想,噢,对了”“咱两个一劈两半”“你妈也有了新头巾,你们几个娃娃也能放鞭炮,吃洋糖了”等,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性格,以及时代特征,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中环境与人物关系的能力。

D.“大观园……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错误。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的,并不只是大观园,从林黛玉进贾府就可以窥见,黛玉刚到贾府,宝玉摔玉等很多情节就透出其叛逆性格,那时还没建大观园。

故选D。

四、(4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

——塞缪尔·厄尔曼《青春》

青年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鲁迅

上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不虚度,奋斗搏未来

怎样才能充实人生这条路?是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还是自强不息,孜孜不倦。而我会这样回答:“人生在世,不过奋斗二字。”或成为傲视群雄的王者,亦或是无人理睬的小丑。光阴似箭催人老,不过是弹指之间,倘若你不抓紧时间,奋斗进取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那人生将是可悲的。反之,人的一生是漫长而炫丽多彩的,有无数件事情值得我们回忆与怀念。奋斗,将谱写生命!

青年人应该奋斗,奋斗是人生的动力。

人生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花朵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才能开出美丽的花儿,大树只有经历了风吹日晒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只有经历奋斗,才能成才,成功需要奋斗做基础、我们需要用奋斗书写辉煌,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进步,奋斗是我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青年人应该摆脱平庸,缺乏奋斗的人生是平庸的。

现在“躺平”等网络词语流行在年轻人之间,但这些词语所蕴合的人生态度并不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我们处于青春时期和充满着机遇的新时代,可以尽情享受奋斗的青春所带来的美好。方仲永是一名神童,天资聪颖,五岁便能写诗而且达到了”指物作诗“的程度。按说,他长大之后应该会才能出众,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成年之后,他的才能并没有完全展露出来,而是逐渐论为普通人,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才能。由此可见,即使天资再高的人,后天也需要奋斗。

青年人应该学习前辈的奋斗精神,古往今来的成功者都是奋斗出来的。

张桂梅是一所女子高中的校长,她为了让所有在家辍学的女孩回到学校,继续读书,挨家挨户的走访大山深处的人家鼓励女孩们继续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奋斗,让众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张桂梅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青年人要学习这种奋斗精神,并且将这一种精神传承下去。

珍爱青春、努力奋斗。让青春成为我们生命中最耀眼的火花,用双手描绘人生画布,去谱写壮烈美丽的青春之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名言组成。第一句名言为塞缪尔·厄尔曼《青春》中的一句话,大意讲的是,年龄增加了并不是就老了,只有一个人失去理想之后才是真的老了;岁月只会让我们的肌肤变老,而没有了热情就会让人颓废。第二句是鲁迅先生关于青年的论述,他认为青年人有各种各样的状态,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但是,总会有人昂扬向上,追求进步。

从两则材料来看,话题为“青春”或“青年”,材料包含的是青年人应该追求进步,昂扬向上;要想让自己永葆青春,就是要有热情,积极向上。因此说,写作时,我们可以把青春与奋斗、拼搏、积极向上联系起来。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主题也是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拼搏奋斗是革命年代“青年应有责,破旧换新天”的壮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誓言,是改革开放之初“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呼唤,是抗疫斗争中“你若生死相托,我必全力以赴”的承诺,是边防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表白……每一个奇迹,这些都凝结着青春奋斗的力量;每一次抵达,都闪耀着青年心中的梦想。也就是说,这些人的例子都可以证明青春与奋斗的话题。

当然,当下也有一些青年“佛系”、“躺平”、“摆烂”,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给予批驳,也可以揭示造成的原因,及如何驱除这些错误的思想和做法等。

文章开篇可以先表明观点:我们应该扬青春之帆,担青春之责。文章主体采用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青春是承担重责,意志顽强;分论点二,青春是心系国家,不断奋进;分论点三,青春是胸怀大志,抱负不凡。最后,青春要不断奋进,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承担起国家重任,以后成为国家之栋梁。

立意:

1.时间翻着书页,试看青年着笔。

2.青年有担当,世界有希望。

3.青年不做时代的看客。

4.奋斗当是青春的模样。

5.奋斗拼搏永葆青春。

6.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67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