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陀、吴亮、张柠、李云雷、於可训等评论家好像都商量好了一样,近来纷纷发表了他们的小说新作。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体系中,对个人专业领域之外的事物了解太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社会运转体系的了解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想象力的飞扬,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大师。”在评论家李云雷看来,评论家跨界写作小说,尽管仍局限于文学内部,尽管大家不敢奢望成为鲁迅、托尔斯泰那样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个可贵的尝试。

事实上,这群人写小说有改变现有文学生态的雄心,他们认为大部分作家都盯着日常琐事,写家长里短,于是想另外做出一个“样本”。

力图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并非张柠一个人的选择,评论家李陀写《无名指》要处处和现代主义的写作习惯反着来。因为他想“回到十九世纪”,像托尔斯泰那样把现实生活写得活灵活现,让日常生活充满可见、可闻、可以抚摸的质感,且恢复小说“写人物”的传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房伟和出版社签订了一个长篇历史小说合同。房伟写历史小说,同样有自己的明确诉求,他说正因为很多作家放弃了写历史题材的雄心,所以大部分阵地都已让位于网络作家,他想改变这个现状。

此外,这些年,作家圈受新历史书写影响很深,很多作品大都靠想象力,有的甚至是胡编乱造,远离了历史本身。房伟说:“我看中国历史小说越看越不满意,而我自己因为研究工作,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所以我动手一试。”

(摘编自路艳霞《众多批评家写起了小说,是传统的回归,还是图一时热闹?》)

材料二:

人们把批评家写小说称为“跨界”奇观,这其实包含着某种担忧——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实,这种“跨界”的接受差异中隐含着一种“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对批评家写小说的关注,除了包含着对批评家能不能写小说、能不能写出好小说的质疑,也隐含着读者对当代文学的不满足。他们实际上是期待批评家能够写出好小说的。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评论家李云雷说:“评论家写小说,可以让评论界与创作界更好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环,甚至有可能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文体——‘批评家小说’。”他在无意中回应了读者对批评家写小说的这种期待。

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学包括生产、传播和消费三个环节。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批评家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这些为他们文学创作的高度自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家路遥在准备写《平凡的世界》时,曾列了古今中外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后来完成了十之八九。其实他就是想获得或强化这种文学史视野。对批评家来说,这种视野在写作之前基本上已经获得了。当然,有些人担心批评家写小说可能会存在“掉书袋”和炫技现象。虽然钱锺书的《围城》也被一些人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掉书袋”现象,但是这并未影响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喜爱。张柠的《三城记》也涉及了很多文学理论,但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不仅没有给普通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加了小说的韵味。可见,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批评家在写小说的时候自觉选择合适的写作方法。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也要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因为批评家自身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得到认可的,而且他们在文学界有一定的资源,所以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不过,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出版家韩敬群说得好:“批评家写小说没有豁免权,读者不会对他们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无论怎样,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从根本上来说,批评家的合法性来源于他是普通读者的代表,一旦他脱离了这种合法性,他的批评也将失去有效性。批评家的身份主要是在一个相对专业的文学圈子里为人所知,相关的文学从业者对批评家身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庞大的普通读者群体很少知道他们,且没有必要知道。批评家写出来的作品最终还是要脱离批评家的身份,以普通作品的朴素形式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中接受检验。

批评家的小说能否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不是由哪一个人说了算的。批评界应该以平常心给这些作品以平常待遇,既无须违心溢美,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相信,那些优秀作品必将会在时间的放大器中发酵出无尽的生命力,嵌入文学史的星空。

(摘编自朱永富《批评家写小说,还是要让作品说话》)

材料三:

批评家写小说经常写成丑闻,可还是忍不住。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应该说,纯粹的小说对每个批评家都构成一个诱惑。不要说批评家了,不都那样吗?很多相声观众,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也能上去说,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但问题是,都忍不住啊。批评家写小说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当然,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

(摘编自《李敬泽:“看来看去”,又与谁秘密交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评论家跨界写小说,是因为不满于现有文学生态,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真正的历史小说。

B.李云雷认为,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除了对非专业领域知之较少外,还受文学本身的局限,但仍值得尝试。

C.“实践”高于“理论”的逻辑认知使得人们对擅长“纸上谈兵”的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存在着某种担忧。

D.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这是小说难写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房伟有机会接触大量史料,照应了材料二中批评家写小说在生产环节有优势的论点。

B.批评家拥有开阔的文学史视野和高深的理论修养,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可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C.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没有先天优势,因为此时他已不再是普通读者的代表,而是一位作家。

D.在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消费这三个环节中,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文学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得读者在对批评家创作小说质疑的同时也充满期待。

B.有些批评家写小说爱炫技,但如果对文学理论处理得好,并不影响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

C.文学评论一般是专业人士看的,没有必要像普通作品一样接受普通读者的检验。

D.李敬泽认为批评家写小说就像观众上台说相声一样,是件很冒险的事,不认可这种行为。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你是否看好批评家写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光(节选)

鲁迅

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

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

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

“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

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近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

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

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

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现。至于处所,那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

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他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

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就灯光下仔细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

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

“是的,到山里去!”

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

(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近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又为下文在白光引诱下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

B.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

C.“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擅了袖爬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急切、兴奋、小心的心理。

D.综合全文来看,陈士成为了寻到银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自己屋里到城外山里,表面上看是一个落第的知识分子,骨子里却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

B.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反复出现,增强了刻画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为下文他出现幻觉并发疯埋下伏笔。

C.陈士成坚持科举考试十六次,但一直未考中,他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不懂他的文章,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

D.小说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内容(线索)。

3.文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4.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纲,字文纪,观州蓨人。少慷慨,尚风节。仕周为齐王宪参军事。宣帝将杀宪,召僚属诬左其罪,纲矢死无桡辞。及宪诛,露车载尸,故吏奔匿,纲抚棺号恸,为瘗讫,乃去。

事隋为太子洗马。太子勇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纲曰:“令则官调护,乃自比倡优,进淫声,惑视听,诚使上闻之,岂不为殿下累乎?臣请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为乐耳!”后勇废,文帝切让,官属无敢对,纲独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奈何歌舞鹰犬纤儿使日侍侧?何特太子罪邪?”帝曰:“以汝为洗马,何不择人?”纲曰:“臣非东宫得言者。”帝曰:“朕过矣!”擢尚书右丞。时杨素、苏威用事,纲据正不诡迎随。会大将军刘方讨林邑,素言林邑多珍赀,非纲不可任,遂署行军司马。方揣素指,数危辱之,几殆。军还,不得调。稍除齐王府司马。复诏出南海,应接林邑。久不召,乃身入奏。威劾纲擅去所部,以属吏。会赦免,屏居鄂。大业末,贼帅何潘仁劫为长史。

高祖平京师,纲上谒,授丞相府司录参军。受禅,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纲在东宫,太子建成尤加礼,尝游温汤,纲疾不从。有进鱼者,太子使脍之,唐俭、赵元楷自言其能。太子曰:“操刀脍鲤和鼎味,公等善之。若弼谐审谕,固属纲矣。”遣使赐绢二百匹。后太子寝狎亡赖,猜间朝廷,纲频谏不见听,遂乞骸骨。帝骂曰:“卿为潘仁长史,而羞朕尚书邪?”纲顿首曰:“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且臣事东宫,东宫又与臣忤,是以上印绶。”帝谢曰:“知公直士,幸卒辅吾儿。”贞观四年,复为少师。及疾,帝遣玄龄至家存问。明年卒,年八十五。

(选自《新唐书•李纲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B.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C.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D.潘仁/贼也/志残杀/然每谏辄止/为其长史/故无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内石/敢久为尚书乎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下:与“太子”一样,是中国古代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B.受禅:也称作“受嬗”,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皇帝禅让的帝位。

C.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扣地,略作停留,触地即起。

D.印绶:印信和系印信的绶带,亦作为官印的统称,古时治事命官须颁有印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纲为人刚正,重视情义。李纲曾担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齐王宇文宪的僚属编造罪名以杀害齐王宇文宪,但李纲誓死没有屈从。

B.李纲尽职尽责,教导太子。李纲在隋朝时曾任太子洗马,劝说太子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并请求太子杨勇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

C.李纲拒绝逢迎,遭到打击。李纲不肯曲意逢迎当权者杨素等人,结果被杨素派任为行军司马,大将军刘方揣测到了杨素的意思,多次加害侮辱李纲。

D.李纲辅佐有方,受到赏赐。李纲受到太子李建成的礼待,有一次出游时,太子在随从的大臣面前赞扬李纲,说他辅佐有方,并派使臣赐给他两百匹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资中人,得贤者辅而善,得不肖导而恶。

(2)操刀脍鲤和鼎味,公等善之。若弼谐审谕,固属纲矣。

5.李纲做了太子李建成詹事并得到他的赏识,为什么要“乞骸骨”?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悼亡诗

[南朝梁]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是说去年秋天十五的月亮,今年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还会吐出幽香。

B.前四句与五、六句形成一种对比,诗人悲哀的是人生命的规律与自然不同,人的生命一旦凋谢,就永远消亡了。

C.七、八句写人死后,生前用过的东西用于烧祭或撤去,新的东西取而代之,目的是减轻诗人的悲伤。

D.九、十句写浮尘遮蔽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空空的床,表达了对妻子逝世的悲痛之情。

2.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诗歌的“清怨”之风,请简要分析。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一种由困窘步入佳境的境界。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喜悦,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3)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弟子有所思考、心中郁结时再去开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是一个竹篱围起的小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现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那叫个清爽。还有一个前院,一堵鹅卵石砌的矮墙,墙上长满了爬墙虎,圆叶红茎,促织在墙洞里,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院子里有两棵香椿树和三棵香椿树,还有两块菜地。有一年,父亲把菜地挖了,种了几棵雷竹。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过了两年,___①___。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可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根得更深。竹林迎来更多的鸟,苇莺成群成群飞来,筑巢,抚育雏鸟。有了竹林,夏季的萤火虫更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在飞流。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___②___。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荧荧发光。我们拿着罐子,当手电在院子里钻来钻去。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

1.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拟人、排比、比喻 B.拟人、夸张、比喻

C.排比、比喻、借代 D.拟人、夸张、借代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词语运用方面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7.下面是某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来得很猛,防控疫情,人人有责。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请勿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害怕,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疫情。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尽绵薄之力。

同学们,务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校学生会

2021年5月10日

8.下图是武汉抗疫一线医生摘下口罩、脱下防护服时的画面。请对画面进行描写,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9.按要求完成作文。

2020年,注定将因为这次疫情而写入历史。然而历史,往往是粗线条的记录,更多的平凡的日常,往往不会留下确切的痕迹。普普通通的人,在狂卷而来的信息中,最容易被淹没;在未来的记录中,最可能被一笔带过。这时候,我们需要文学,需要用笔留下那些细节,留下严肃和荒诞……发现庸常中的深邃,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和所了解的疫情形势,写一篇微型小说(虚构记叙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主题;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③叙事有波澜,描写有细节;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D;3.D;

4.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角度对批评家写小说进行了分析论述。③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证、比喻论证等。

5.【示例一】看好。①批评家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在小说的创作、传播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②现在的文学生态令人不满,批评家尝试小说创作,有可能改善这种状况,给文学带来新的风气。

【示例二】不看好。①擅长写文学评论不一定擅长实际的小说创作,他们缺乏实际的创作经验,“纸上谈兵”的现象很多。②批评家写小说容易出现“掉书袋”和炫技问题,可能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可知“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张柠、李陀的目的,“写真正的历史小说”是房伟的目的,但他们三人并不能代表所有评论家,“力图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真正的历史小说”也并不是所有评论家跨界写小说的目的。B项,对材料内容理解有误。材料一第2段中李云雷的话的意思是每个人只生活在严密的社会分工之中而不了解自己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是很难成为大师的,因此应该尝试“跨界”。他认为虽然评论家写小说这种“跨界”仍在文学领域内,“跨界”者未必会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但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并不是在讲“评论家写小说有很多困难”。D项,“主要原因”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随着新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等的发展……小说是越来越难写了”可知,“随着新媒体和艺术形式等的发展,读者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期待越来越高”只是小说越来越难写的原因之一。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批评家写小说的优势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错。根据材料二“批评家写小说在文学生产上具有显著优势”“坦率地承认批评家写小说在传播环节的优势”“批评家写小说在消费环节不会有任何先天优势”可知,批评家在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并非都具有优势,且文中并没有对批评家在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大小进行对比。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不认可这种行为”错误。材料三中李敬泽认为批评家写小说很冒险,因为很多人是写不好的,经常出“丑闻”,但他也说“要保持一个‘战略模糊’状态,不把话说死”“永远有例外,也没一个规律说批评家一定写不好小说”。综合以上可见,他并没有不认可这种行为。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论述思路十分清晰:首先说读者对批评家跨界写小说抱有质疑态度,其实就是提出问题——批评家能不能写出好的小说;然后分析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最后提出要以平常心看待这种现象,把作品交给时间来检验。在论述批评家写小说是否具有优势的时候,分别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三个环节进行分析,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另外,还要思考论证方法的运用,如引用李云雷的话是引证,列举路遥、钱锺书、张柠的例子是例证,“都像盐入水中一样,化入了文学形象当中”是比喻论证。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回答“看好”和“不看好”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如支持“看好”的,可以从材料中寻找批评家为什么写小说、写小说有什么优势等内容,作为支持“看好”的依据。若支持“不看好”,则可以从材料中寻找批评家写小说的劣势,如批评家跨界写小说可能会出现“掉书袋”等问题。

2.答案:1.B;2.C

3.不好。①“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②而“肥皂泡”飘忽不定,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的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4.《白光》中的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他敏感脆弱,以致神智错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

解析:1.A.“烘托出陈士成内心的宁静、平和”错误。陈士成因落榜而至于幻觉,其内心不可能是“宁静、平和”的。C.“小心的心理”无中生有,没有表现其小心的心理。D.“骨子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贪婪鬼”错误。陈士成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敏感自卑固执的老童生的形象,他找银子不是因为贪婪,更多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

2.主观臆断。“其实是他能力不够,达不到录取标准”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明确提到陈士成落榜的原因。

3.“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塔”的倒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肥皂泡破灭”,是一个瞬间的动作,无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

4.题目要求结合《白光》解说“苦人的凉薄”,显然就是要以陈士成为例解说其如何“苦”(十六次落榜,敏感脆弱自卑,最终精神崩溃),周遭人乃至社会对其如何“凉薄”(无人关心,“邻居懒得去看”“无尸亲认领”)。据此进行解说即可。

3.答案:1.C;2.A;3.B

4.(1)太子的资质如一般人,如果让贤良的人辅助就能变好,如果让不正派的人引导就会变坏。

(2)操刀切鱼调和锅中的味道,你们擅长这些。如果说辅佐协调明白开导,当然非李纲莫属了。

5.①太子亲近无赖,与朝廷有隔阂;②太子不听从李纲劝谏。

解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杀掉敌方,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的话就好像石头扔进水中,哪里敢长期任尚书呢?“为其长史”省略主语,“每谏”与“辄止”联系紧密,在“辄止”后断开,排除A、B两项;“陛下”与“功成”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殿下”是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而不是“对储君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并请求太子杨勇将进献倡优的左庶子唐令则治罪”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唐令则“自比倡优”。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1)中人,一般人;不肖,不才,不贤,指不正派的人;导,引导。(2)和,调和;善,擅长;弼,辅佐;审谕,明白开导;固,本来。

5.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乞骸骨”相关情节,即“太子寝狎亡赖,猜间朝廷”意思是太子开始慢慢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纲频谏不见听”意思是李纲频频劝谏又不被听从。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李纲,字文纪,是观州蓨县人。年少时刚直不阿,崇尚高风亮节。在周朝任齐王宇文宪的参军事。宣帝想要杀宇文宪,召来僚属编造他的罪名,李纲誓死没有屈从之辞。宇文宪被杀后,李纲用没有帷盖的车子载着尸体,宇文宪生前的僚属都逃跑、藏匿起来了,李纲扶着棺材号啕恸哭,把宇文宪安葬完毕,才离去。

李纲在隋朝做官时任太子洗马。太子杨勇宴请东宫臣子,左庶子唐令则弹奏琵琶,又唱《武媚娘曲》。李纲说:“唐令则身为调教保护太子的官员,却将自己当作歌女,进献低俗的声乐,惑乱太子的视听,如果让皇上知道了,岂不是要连累殿下吗?臣请求对他治罪。”杨勇说:“不要多事,是我想听音乐了!”后来杨勇被废黜,文帝严词谴责,东宫里的官吏僚属无人敢应对,唯独李纲说:“陛下平时不教育太子,所以太子才会如此。太子的资质如一般人,如果让贤良的人辅助就能变好,如果让不正派的人引导就会变坏,为什么让擅长歌舞的仆役和小人每天侍候在他身边呢?难道只是太子一个人的罪过吗?”皇帝说:“让你做洗马,你为什么不挑选正人君子呢?”李纲说:“我不是在东宫能说得上话的人。”皇帝说:“是朕的过失啊!”于是提拔李纲为尚书右丞。当时杨素、苏威掌权,李纲坚守正道不肯曲意逢迎。适逢大将军刘方讨伐林邑,杨素说林邑盛产珍宝,非李纲不能胜任,于是派李纲任行军司马。刘方揣测到了杨素的意思,多次加害侮辱李纲,几乎陷李纲于死地。军队回朝后,不得调动。慢慢才出任齐王府司马。后来皇帝又下诏李纲出任南海,让他接手林邑。好久不被召回,于是亲自入朝上奏。苏威弹劾李纲擅离职守,将政事交给手下官吏。适逢大赦免罪,隐居在鄂。大业末年,贼帅何潘仁强迫他任长史。

高祖平定京城,李纲进京拜见,授任丞相府司录参军。高祖受禅即位,授任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李纲在东宫时,太子李建成尤其礼待他,有一次出游温泉,李纲有病未能随从。有人进献生鱼,太子让人把鱼做成佳肴,唐俭、赵元楷自称他们能做。太子说:“操刀切鱼调和锅中的味道,你们擅长这些。如果说辅佐协调明白开导,当然非李纲莫属了。”派使臣赐绢两百匹。后来太子开始慢慢亲近无赖,胡乱猜忌与朝廷有了隔阂,李纲频频劝谏又不听从,于是请求退休。皇帝骂道:“你能任何潘仁的长史,却羞于任朕的尚书吗?”李纲叩头说:“何潘仁,是贼帅,志在杀掉敌方,然而臣每次进谏他都能停止,任他的长史,所以心中无愧。陛下大功告成,常常自以为是,臣的话就好像石头扔进水中,哪里敢长期任尚书呢?而且臣侍奉太子,太子又不听臣的劝告,所以上交官印。”皇帝拒绝说:“朕知道您是个正直的人,希望您自始至终辅助我儿子。”贞观四年,李纲又任太子少师。后来患病,皇帝遣房玄龄到他家里慰问。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4.答案:1.C;

2.①“清”指的是诗歌清新婉丽的语言风格。如诗歌前半部分写月亮、芳草,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意象、语言都清新婉丽。

②“怨”指的是诗歌的思想情感基调。如诗歌后半部分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体,而且由个体生命的消逝扩展到人类在永恒的自然中的渺小,更见沉郁。所以,整首诗歌显示出浓郁的“清怨”风格。

解析:1.不是为了减轻诗人的悲伤,这是习俗,诗人看到这种变化,感觉到人非物换的悲伤。
2.【诗歌鉴赏】这首诗是沈约为悼念亡妻而作。沈约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清怨”,这首诗集中体现了沈约诗的清怨之风。全诗十二句,六句一节。每节前四句叙事写景,后二句抒写伤情。前半部分写秋月春花,婉曲有味,蕴意颇深,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部分由室外转写室内,用笔细腻,景中有情,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体,情状交现,悲怆靡加。“悲哉”“万事”数句,抒写哀情,则由肺腑倾泻而出,真率诚挚,悲切苍凉。全诗不事雕琢,也不用典故,明白如话,对亡妻的一腔深情自然流出,颇能打动人心。沈约的这首悼亡诗对后世以离别哀亡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影响,把南朝之前的类似作品(如潘安的《悼亡诗》)的哀而不伤的境界真正推向了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5.答案:(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解析:

6.答案:1.B

2.①动词运用生动形象,“蹭”和“塞”写出了“我”吃黄瓜时的急切;“滑”写出了黄瓜的鲜嫩可口。②运用叠词,“水汪汪”“凉津津”写出瓜瓤的清爽,富有韵律美。

3.①雷竹竟长成一片竹林;②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罐里

解析:1.拟人:唧唧,唧唧,低低地唱着乡间小调。比喻:(1)那种独特的蓝荧的光,是一个飘忽摇曳的童话,一直把我们带到蓝星镶嵌的天际。(2)发光的玻璃罐在我们手里,成了一个魔术瓶,储存着年少时的好奇和惊喜。夸张:漫天光瀑,从绵密的星星里倾泻下来。

2.“干脆摘”,“干脆”修饰限制动词“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摘取黄瓜时毫不迟疑、急不可耐的利落劲,可见黄瓜让人不可抗拒的诱惑、吸引力;“蹭两下,塞进嘴里”,一系列动词,构成层递性,画面感强,有感染力,使人引起想起的欲望;“水汪汪、凉津津”巧用叠韵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突出了黄瓜的鲜美、香甜、好吃;“滑进喉咙,那叫个清爽”,“滑”字化被动为主动,写出了吃黄瓜时的急切,以及瓜瓢的鲜嫩可口。

3.①处,先看上文“雷竹黄黄的,竹叶飘零,我们都以为成活不了”,再看后文“很多植物都这样,以为它死了,或即将死了,可根系却在泥土里蜿蜒,扎根得更深”,再联系紧承的时间词语“过了两年”,可见空处应该表示竹子出乎意料地活了,有吃惊,故需要副词“竟”“居然”等,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雷竹竟长成一片竹林。②处,上文内容为“我用一个丝网捕捉萤火虫”,后文“萤火虫吸在玻璃壁上我们拿着罐子”,可见空处应该说明捕捉之类的内容,据以上分析确定答案为:然后放进一个玻璃罐里。

7.答案:①“来得很猛”改为“来势汹汹”;②“害怕”改为“恐慌”;③“绵薄之力”改为“一己之力”;④“务必”改为“请”。

解析:“来得很猛”和“害怕”口语化,不严肃,应该分别改为“来势汹汹”(或“来势凶猛”)和“恐慌”(或“忐忑”“畏惧”)。③“绵薄之力”,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谦辞,在语境中是对大家说,不得体,改为“一己之力”(或“尽心尽力”“倾尽全力”)。④“务必”语气太强硬,改为“请”。

8.答案:示例:摘下口罩,除掉护目镜,眼前浮现一张笑脸,难道你不觉得她很美吗?带着“天使印记”,洋溢着青春气息,灿若花朵,美似天仙。

解析:要做好此题,首先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反问、设问、夸张、排比、引用、互文、对偶、反语等。最基本的画面信息为“摘下口罩,除掉护目镜”,然后按照要求进行细致描写——“眼前浮现一张笑脸”。其中“难道你不觉得她很美吗?”属于反问修辞;带着“天使印记”(比喻),洋溢着青春气息,“灿若花朵”(比喻),“美似天仙”(比喻),另外“灿若花朵,类似天仙”里也有对仗或对偶手法。

9.答案:【例文】

南柯一梦

正月初十,大家都赶着去上班。

中午时分,太阳害羞,不肯露脸。因太多稿件要处理,我懒得走路,就在办公室赶稿子。空调呼呼地喘着粗气,室内非常温暖。我正在一字一句地咀嚼电脑上的文字,手机骤然响铃,把我吓了个半死。

“兄弟,大过年的,想见你一面,喝一杯酒。”一听电话,对方自报姓名,是一个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他在外地创业,发了点小财,身家千万。

“哇!你回来了呀,真好,可我手头上事多,实在对不起,改天吧。”我仍然看着电脑,心里放不下工作,只能拒绝。

“不行,一定要见,不见不死心,好不容易回来一次。”老同学很热情。

“我真的走不开啊。”确实如此,近几天都在加班加点赶稿件,每天要上报工作。

“不看僧面看佛面,同学一场,工作重要,同学感情就不重要了吗?”老同学不依不饶。

“就见一面,不吃饭,不喝酒,下次我补礼。”我退一步说到。

“不管怎么样,来了再说,我在万家坪桥头等你,不见不散。”看样子,不去还真不行了,老同学动肝火了。

“好,好,好,我怕了你了。你等着,我就来,满意了吧。”我放下电话就往外走。

街上静悄悄,人少车更少,这哪是过年?怎么回事?没有过年的味啊。我三步并作两步,穿过大半个县城,来到了约定地点。只见老同学一个人站在文化馆门口,一手提着两瓶酒,一手抱着一些糖果。见我到来,他笑嘻嘻地说:“还是来了,走走走,喝两杯去。”

“桥头有个土鸭店,农家菜不错,我们去那里吧。”盛情难却,我只好引路。

“哪里走?你们两个怎么不戴口罩!”突然对面一声大喝,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只见正前方一个戴着口罩的中年人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不戴口罩,不许到处乱跑,更不许聚餐喝酒,不要命了?不知道现在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我俩摸不着头脑,互相用眼神询问对方:“出门要戴口罩?不许喝酒?”咦!是呀,出门怎么忘记戴口罩了?再说,现在所有店子都停业了呀,喝什么酒?我陷入了深深的疑惑……

“滴滴,滴滴,滴滴”手机闹钟响起,两点半。我一骨碌翻身起来,定睛一看,我居然睡在了办公室的沙发上。刚才不是去见老同学喝酒了吗?怎么回事?哈哈,原来是南柯一梦!不行,得赶紧写防控疫情的新闻稿了。

解析:【写作指导】作文任务指向性很明确:“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和所了解的疫情形势,写一篇微型小说(虚构记叙文)。”明确写作任务之后,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即最能够体现自己的写作水平的角度。审题首先要抓准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尤其是中心话题。材料的中心话题是“记录疫情下的平凡的日常”,根据材料涉及的范围,可以写疫情下人们生活中的细节,严肃和荒诞,可以挖掘庸常中的深邃,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参考立意:①疫情下的人情冷暖;②疫情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选好立意之后,平衡好中心突出与合理延伸的关系。规定的任务要作为写作中心,思考与延伸起到提升、点睛的作用。在内容上,要做到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积极向上;叙事要有波澜,作为微型小说,也应具备小说的完整情节,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文体上,必须写微型小说,即有虚构情节的记叙文。

【点评】文章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月初十。接下来交代故事情节:老同学热情邀请“我”喝酒聚会,“我”盛情难却,前去赴宴。接着进入小说的高潮部分:因为在疫情期间外出未戴口罩,被一个戴着口罩的中年人大声呵斥劝阻。最后情节陡转:原来是南柯一梦,“我”继续投入工作当中,赶紧写防控疫情的新闻稿。文章叙事较有波澜,描写细腻,符合题干要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亚细亚生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yaxya.com/49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yaxya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305436507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yzk0310@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